• 种植密度对川中丘陵夏玉米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以玉米品种‘正红505’为材料, 设置4.50 万株·hm2、5.25 万株·hm2、6.00 万株·hm2、6.75 万株·hm2、7.50 万株·hm2 5 个密度处理, 研究种植密度对川中丘陵夏玉米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种植密度的增加, 株高、穗位高、节间长、茎节长粗比逐渐增加, 茎粗、茎粗系数、节间干重、单位茎长干物质重、茎秆压碎强度和外皮穿刺强度逐渐减小, 除穗位高外, 其余各性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中, 当种植密度增加到7.50 万株·hm2 时, 第1、3、5 茎节的外皮穿刺强度分别较4.50 万株·hm2 显著降低27.10%、22.78%和30.80%。在本试验设置的密度范围内, 玉米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先增后减, 在6.00 万株·hm2 处获得最大值, 与4.50 万株·hm2 相比, 6.00 万株·hm2 显著增产12.02%。随种植密度增加, 玉米穗长、穗粗、成穗率、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 有效穗数和秃尖长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 茎秆压碎强度与外皮穿刺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且茎秆压碎强度和外皮穿刺强度分别与茎粗、茎粗系数、节间粗、节间干重和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而与株高、节间长和茎节长粗比呈负相关或极显著负相关。其中, 茎秆农艺性状与茎秆压碎强度的相关性更好。单株产量与茎粗、茎粗系数、节间粗、节间干重、单位茎长干物质重、茎秆压碎强度和外皮穿刺强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与节间长和茎节长粗比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茎粗系数和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对茎秆压碎强度的影响最大。综上所述, 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茎秆性状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显著增加玉米群体产量, 茎粗系数和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可以作为评价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重要农艺指标。

  • 套作大豆形态、光合特征对玉米荫蔽及光照恢复的响应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探寻大豆在荫蔽胁迫及光照恢复后的形态建成和光合生理的响应策略, 选用‘简阳九月黄’、‘江浦黑豆’和‘永胜黑豆’ 3 个大豆材料, 以单作和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 分析套作荫蔽及光照恢 复后大豆形态特征、光合速率、叶片解剖结构、光合色素含量等参数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 套作种植下, 大豆在第5 片复叶展开(V5)期明显受玉米荫蔽胁迫, 与单作大豆相比, 株高显著增加, 茎粗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显著降低; 其茎、叶和柄生物量分别是地上部生物量的58%、37%和6%, 而单作下分别为36%、50%和14%, 套作荫蔽下大豆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中心由叶片改变为茎秆。同时, 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绿素a 含量、叶绿素a/b 及净光合速率下降, 但叶绿素b 含量和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比值增加。玉米收获解除荫蔽胁迫后, 在大豆鼓粒期(R6), 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与单作的差异缩小,茎、叶和柄生物量为地上部生物量的41%、49%和10%; 叶片、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比V5 期(玉豆共生期)分别增加117%、99%和81%; 光合色素与单作相比差异不显著, 但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单作。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下的3 个大豆材料的单株产量差异较大, ‘简阳九月黄’、‘江浦黑豆’和‘永胜黑豆’的单株产量分别较单作下降33%、64%和40%。因此, 大豆能够通过形态、光合生理特征的可塑性来适应光环境, 但品种间存在差异。